最近幾年網路上常常有人探討「窮人該生小孩嗎?」。在Dcard上有鄉民說,反對窮人生小孩的,是抱著清除低端人口的概念,是一種很「可怕」的想法。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想要從幾個面向來探討。
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小孩會打洞。」,都什麼時代了,還存在階級世襲嗎?2012年英國Granda Television推出了一部紀錄片 「56UP」。影片播出後,引起社會譁然。導演分別追蹤富裕層、中產階級、底層社會三個階級的小孩長達49年。從7歲開始,每隔7年便再回訪一次,一直到他們56歲。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Andrew與Jhon 7歲時就已經在看『金融日報』了。並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應該會安穩的從牛津大學畢業,當一名律師。對比富人的孩子,出身貧窮家庭的小孩受訪時表示長大後希望可以到附近連鎖超市上班。(看來貧窮真的會限制我們的想像力)而經過半個世紀,當他們都56歲時,導演第7次回訪他們。富裕家庭的兩個小孩之後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學院並如願成為了律師,過著優渥的生活。而底層的貧窮階級,時不時得對抗「失業」的窘境。他們都有了後代,Andrew和Jhon的孩子享有著豐沛的資源,穩健地繼續人生的道路。而窮困家庭的後代,有許多甚至無法念到大學。半個世紀過去,窮人的孩子繼續複製著父母的人生。但也不是完全看不到希望,影片裡中產階級的孩子-Nick,發奮唸書,成為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成功翻轉了階級。
不上不下的小資族年輕人,有許多是「窮人就不要生小孩」論點的擁護者。與其說是對窮人的生育權的蔑視,反而應該合理解釋為自己一路走來的切身之痛。說給與自己同階層或是比自己生活還困頓的人聽,也說給自己聽。而許多相對富裕的人反而樂見窮人生小孩。為什麼呢?低廉的人力成本,成全了企業的毛利。這也是為什麼大企業偏好在開發中國家設廠的原因。窮人不生孩子,誰來他開的工廠幫他賺錢呢?反倒是一部分對於教育不關心的底層社會,也許是為了傳宗接代,也許壓根沒想過什麼教育資源、孩子未來的競爭力等將會面臨的問題,卯起來生育,增產報國。
我們在買幾萬塊的家電前都會評估預算有多少,是要分期付款呢還是一次付清,自己真的需要頂級配備嗎等等問題。那為什麼關乎幾百萬甚至是一個寶貴生命的議題時,卻可以忽略了衡量自己的負擔上限、做預算、規劃長期支付計畫等步驟呢?
時期/配備(萬台幣) | 簡配 | 標準 | 豪華 |
懷孕-3歲 | 6 | 12 | 90 |
幼兒 | 12 | 17 | 50 |
小學 | 14 | 53 | 106 |
國中 | 10 | 27 | 53 |
高中 | 16 | 27 | 57 |
大學 | 32國立大學只負擔學費與住宿, 其他讓小孩自力更生 | 67 | 110 |
總計 | 90 | 203 | 466 |
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不一定花大錢孩子就一定有出息,但是身為父母,總要給他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與接受教育的機會。在日本,大部分的父母會在孩子尚未出生時就開始規劃每個階段會用到的教養資金,並有計畫的進行儲蓄。我們可以根據上表依照自己的能力選擇要窮養還是富養。比如說,在還沒生孩子的階段,就可以開始儲蓄前三年甚至是前六年的花費,並以此類推。可以發現,孩子最花錢的還是大學。這表示我們有17年的時間可以事先準備,搭配長期定期定額的小額儲蓄,或購買穩健的被動型ETF都會是不錯的規劃。
不,你應該更抱持希望、更樂觀努力!經過選擇的樂觀態度,更堅不可摧。窮人家的小孩,只有兩條路,要嘛複製父母的階級,要嘛拼了命地向上爬。當然,就算我們比富二代還費500%的功夫,也不見得就會比對方擁有更多資產,但是一旦放軟爛,很有可能就此跌入貧窮線下了。你選擇哪一條路呢?
「窮人該不該生小孩」其實是一個假議題。民主社會中,誰也沒辦法規定誰生不生,重點是,自己做決定前是否思考過後續責任。我不認為窮人的家庭一定不幸福,但是不想後果、沒思考過後續責任的父母怎麼有能力保障家庭的幸福?反之,評估過教養孩子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物質、精神及時間)後,做出生孩子、生幾個的決定的父母,相對的會是讓人放心的父母。